春節之后,原本以為工人會如候鳥般飛回流水線的老板們有些慌了。
因為“用人荒”貫穿了整個三月份。以富士康為例,年后,由于華為組裝線需求暴增,這家制造業帝國遭逢了三年以來前所未見的工人短缺局面,企業內負責網絡招聘的人告訴記者:“少的不是一丁半點,而是對半減少。”
富士康都如此,其他制造業工廠想來更難。
工人都去哪了呢?一份美團點評研究院發布的《2018年外賣騎手群體研究報告》,也許揭露了真相一角:數據顯示,三分之一的騎手在送外賣之前,職業身份是產業工人。
并且,一部分目前還在工廠里的工人,已經選擇在業余時間兼職送起了外賣。
不妨做個對比。
1. 就業人數
從就業人數來看,東莞市很有發言權。
老話說得好,“東莞堵車,全球缺貨”,東莞可謂是 “世界工廠里的世界工廠”。
然而,根據艾媒咨詢統計,自2013年到2018年六年間,東莞市蜂鳥騎手數量增長了31倍,與之對應的是,東莞市人社局在年前公布的2019年東莞市企業節后用工需求信息顯示,800多家企業節后將空缺崗位近10萬個。
一個門庭若市,另一個則是門可羅雀。春節后,能夠回到制造業企業上班的工人,數量大約是去年的90%,而外賣小哥卻逐年增多。
2015年,美團外賣騎手人數僅為1.5萬人,但到了2018年第四季度,日均活躍騎手人數已接近60萬人,而餓了么旗下蜂鳥騎手的注冊人數則早已突破300萬人。
2. 勞動力來源地
從來源地來看,確實存在外賣行業分流制造業勞動力的現象。
75%的美團外賣騎手和77%的餓了么騎手來自農村,大多來自河南、安徽、四川等三個省份。這三省均為勞動力輸出大省,只是過去都往工廠里扎堆,如今也持續為外賣行業輸送人員。
3. 年輕人吸引力
這一點,制造業異常羨慕外賣行業。
外賣騎手的平均年齡在26-30歲左右,35歲以下占比近70%。
而根據富士康工業互聯招股說明書的記錄,27萬名員工中,30歲以下的員工占到59.65%,看上去還算和外賣行業旗鼓相當,但這個人數相比2012年,已經整整縮減了三分之一。
制造業越來越不吸引年輕人,對其打擊最為致命。一個失去年輕人的行業,如同一潭死水,發展進步均無從談起。
然而,外賣行業其實只是大量分流勢力中的冰山一角。
截至2018年,全國快遞員總數超300萬人,加上近些年互聯網公司在生鮮配送、餐飲供應鏈等等不斷發力,未來所需勞動力只會更多。
考慮到兼職,就又有一股勢力冒頭:已登記在案的、合規的網約車司機,截至目前共計373萬人。
或許,這早已經不是什么分流,而是直接抽血了。
原因何在?
傳統的工廠與流水線,的確工作時間長、強度大,但要說風里來雨里去的外賣工作有多輕松,恐怕未必。相比送外賣工作的風吹日曬與不確定的業務量,工廠的工作環境與穩定性,其實更勝一籌。
同為基層一線工作,工廠其實有著高于外賣行業的性價比。可為什么這一代的年輕人,不像他們的父輩那代人在工廠埋頭苦干,而是寧愿送外賣也不去工廠,是他們變了嗎?
的確,這一代年輕人不一樣。他們成長在互聯網時代,接觸的信息也遠多于父輩,除了追求基本的溫飽與物質滿足,他們還有更多精神層面的需求,個性也更加鮮明。在傳統工廠流水線上機械式的工作,束縛與壓抑了他們精神層面的需求,也限制了他們個性的發揮。而在外賣行業,工作時間更加自由,勞動強度可以由他們自己掌控。只要足夠努力,就能夠獲得較為豐厚的報酬。另外,相比于整天固定在流水線上的工人,外賣小哥能接觸到更多人與事,這對于年輕人來說也是至關重要的一個方面。
更重要的是,外賣小哥的薪酬優勢確實不容小覷。
統計表明,餓了么的全職騎手月均收入在8000元以上,算上兼職騎手,月平均也有4000-8000元左右,能力出眾的“單王”月收入甚至可達3萬元。這組數字已遠遠超過2017年全國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月均薪資3813.4元。
話說到這里,又回到了開頭,那就是,年輕人都去送外賣了,開工廠的該怎么辦?
沒了工人,還有機器人!
隨著工業4.0大潮的隆隆推進,越來越多的老板正以成本更低、管理更易、效率更高的工業機器人取代傳統的人力生產線,“黑燈工廠”變得也正日益普遍。
可以說,“有了機器人,不怕用工荒”正在成為越來越多制造業經營者的共識!
為此,《塑膠工業》小編特整理了近年來部分自動化企業中的佼佼者的概況及產品,希望能對廣大制造業經營者有所裨益。
1.廣東伯朗特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:成立于2008年,公司注冊資本4500萬,目前擁有員工近400余人,是廣東省機器人骨干企業(第一批),同時也是廣東省戰略新興產業骨干企業。專業研發、生產、銷售機器人和機械手。伯朗特擁有注塑機械手、壓鑄機械手、水平機器人、沖壓機械手、六自由度工業機器人五大類產品,取得了高新企業證書、標準化行為良 吧 好證書、CE認證、ISO9001:2008認證,并擁有各式產品軟件著作權,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強大的售后服務能力。伯朗特客戶包括萬和、奧馬、上海松日電氣、美的、美固、TCL、宜家等一系列中外名企。
優勢產品:工業機器人
2.威猛巴頓菲爾機械設備(上海)有限公司:威猛集團全球總部位于奧地利的維也納。威猛集團共有8家生產廠和33家分公司,遍布全球各大塑料市場。其自動化產品包括CNC機械手臂、料頭取出器和模內貼標三大類,輻射行業遍及汽車、包裝、醫療技術、高精密注塑技術等領域,在全球享有崇高的信譽并已占領市場領先地位。
優勢產品:機械手、注塑機、供料系統及周邊輔助設備
3.深圳市華成工業控制有限公司:華成公司歷經13載的耕耘,華成“機械手和機器人控制系統”走進多個行業設備廠家,華成產品品質倍受肯定,華成工控品牌深入人心,奠定了控制系統領軍人物的行業地位。華成產品包括運動類產品、驅控一體產品、伺服產品、控制產品、工業云、視覺產品和傳感器八大類,累計榮獲67項國家專利、200多項軟件著作權、合作近10000家中外客戶。
優勢產品:注塑機械手控制系統、擠出機控制系統、壓力傳感器、PLC人機界面等
4.廣東拓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:拓斯達是一家登陸創業板的廣東省機器人骨干企業,專注于以工業機器人為代表的智能裝備的研發、制造、銷售,致力于成為系統集成+本體制造+軟件開發+工業互聯網四位一體的智能制造綜合服務商。拓斯達擁有工業機器人、標準機械手、輔機設備、系統解決、自動化方案、節能與信息化規劃六大類產品,還曾榮獲多項行業內外殊榮:2014年,被《福布斯》雜志評為“中國非上市潛力企業百強”第30名;2015年,被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安永聯合復旦大學評為“中國最具潛力企業”; 2016年,被評定為廣東省機器人骨干企業;2017年,被恰佩克評為“2017年度中國十大系統集成商”;2014至2018年度獲得高工金球獎。
優勢產品:工業機器人
5.盟立自動化科技(上海)有限公司:盟立公司成立于1989年,為國內自動化工程服務業之大廠,憑藉在自動化領域累積經驗與研發技術,及長期以來對市場需求的了解,已成功開發出多種自動化生產及制程應用設備及產品,如觸控面板傳送設備整合系統、太陽能電池設備、潔凈室制程間之搬運/傳輸及儲存等物流設備、自動儲運系統、機器人應用、電腦網路設備及服務、工業控制器等,以滿足客戶多樣的需求。現在,盟立公司產品遍及FPD自動化傳送設備、觸控面板/太陽能、機器人系統、信息與網絡、工業可編程控制器、物流系統和其他產業應用設備八大領域,并榮獲中國物流技術裝備業十大用戶滿意品牌、IBM年度解決方案伙伴獎等國內外殊榮。
優勢產品:油電復合機控制器
6.東莞艾爾發自動化機械有限公司:艾爾發工業集團由集團創辦人暨董事長施復興先生于 1988 年創立。在近三十年的企業成長過程中,艾爾發工業集團藉由注塑機專用機械手奠定的事業根基,進而拓展到注塑產業生產自動化系統整合、數控加工中心、注塑輔機設備、環保集塵設備等各產業領域的研發與製造。艾爾發產品包括,注塑機械手、車床機械手、沖壓機械手、工業機器人、冶具/配件/周邊設備共五大類,并擁有ISO-9001品質保證、CE認證、臺灣精品保證等榮譽認證。艾爾發工業集團發展至今,在國內外已有超過 10,000家的成交客戶!
優勢產品:機械手
7.寧波弘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:弘訊團隊于臺北、上海、寧波均設有工廠,寧波弘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9月,注冊資金15000萬人民幣。公司擁有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各類生產加工設備、產品測試實驗儀器設施。自2006年自建廠房投入使用以來,通過兩岸先導創新研發團隊的同心協力,公司目前擁有30余項核心自主知識產權及多款技術領先之新產品。2008年被評定為“高新技術企業”,2010年弘訊塑料機械研發中心被認定為“省級工程技術中心”。 寧波弘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專業從事注塑機、擠出機等塑料機械之控制器、油電復合控制系統、全電伺服驅動控制系統等相關控制裝置的研發與生產制造, 注塑機電腦網絡整合制造系統inet等。
優勢產品:新一代全電&油電高端塑機全套方案、伺服轉盤方案
8.廣東思為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:思為客注冊資本1785萬,目前擁有員工120余人,是東莞市工業機器人與自動化設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認定企業。公司的“高速側取式模內貼標系統”于2017年通過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項目驗收。公司專注于研發、生產、銷售機械手、模內貼標系統及非標自動化解決方案,2018年全面進軍產線自動化研發領域。思為客于2016年8月9日掛牌新三板(股票代碼:838363),以“智能制造改變世界”為企業的發展使命,為全球用戶打造高效的智能制造解決方案。
優勢產品:伺服機械手、模內貼系統、模內埋鑲件